齐广璞见证空中技巧新力量崛起 中国雪上项目米兰周期稳中求进

2025年初春的崇礼云顶滑雪场,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,空中技巧赛道上的身影却比往年更加年轻,31岁的老将齐广璞刚刚完成一组难度系数4.425的向后翻腾三周转体1440度动作,落地时雪板溅起的冰雾尚未消散,他的目光已投向不远处正在训练的“05后”队员。“我们这些老队员的使命,就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空中技巧的传承。”他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。


长春冬运会:新生代的集体宣言 两个月前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,成为检验中国雪上项目新生力量的试金石,19岁的吉林小将张一帆在男子空中技巧决赛中,以两跳总分119.67分的成绩力压多位世界冠军夺冠;河北17岁女选手李雪婷则在女子组比赛中成功完成全场最高难度动作,更令人瞩目的是,在青年组比赛中,有6名选手完成了此前仅有个别国际顶尖运动员掌握的三周台转体1440度动作。

“这些孩子接触滑雪的时间正好赶上北京冬奥周期,训练理念和器材条件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”从事空中技巧教学二十年的国家队教练纪冬指出,“现在十四岁的队员已经能完成我们当年二十岁才掌握的技术动作。”

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2024年发布的《中国雪上运动人才储备报告》显示,目前我国注册的空中技巧青少年运动员达387人,较2018年增长210%,其中15-18岁年龄段选手在国际青年赛事获奖数量连续两年保持40%以上增长。


齐广璞的转型:从冠军选手到传承纽带 作为连续征战三届冬奥会的老将,齐广璞在2023-2024赛季选择了角色转型,除了继续出战国际雪联世界杯分站赛,他更多时候以“队长”身份出现在训练场。“我的手机里存着所有青年队员的训练视频,他们深夜发来的技术问题,我都会逐帧分析。”他在国家队训练基地向我们展示着与年轻队员的聊天记录,最近一个月这样的技术交流达百余次。

这种传承不仅停留在技术上,2024年9月,齐广璞牵头组织了“空中技巧新生代训练营”,邀请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冠军阿莱妮·卡瓦尔前来授课。“年轻选手最需要建立国际化的技术视野,了解裁判审美趋势的变化。”他特别提到,新一代选手在动作编排的艺术表现力上已经展现出独特理解。

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授张宏涛认为:“齐广璞这批老将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传承,更在于帮助年轻运动员建立冠军心智,他们经历过索契的失意、平昌的挫折,最终在北京圆梦,这种心路历程对正在成长中的运动员至关重要。”

齐广璞见证空中技巧新力量崛起 中国雪上项目米兰周期稳中求进


科技赋能:训练革命的幕后推手 在河北涞源国家雪上训练基地,一座耗资1.2亿元建成的室内气垫训练设施正在改变传统训练模式,通过64个高速摄像机和38个压力传感器,运动员的每个动作都能实时生成三维运动轨迹报告。“现在完成一次技术改进只需要两周,而过去需要整个雪季。”22岁的国家队员王鑫说。

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选材环节,中国冬季运动科学实验室开发的“雪上项目天赋预测模型”,通过分析近千名运动员的成长数据,已能对8-12岁青少年的发展潜力进行精准评估,该实验室负责人李文博士透露:“模型对空中技巧运动员成才率的预测准确率已达81.3%,2024年通过该系统选拔的12名苗子中,有9人在首赛季就达到国家青年队标准。”

科技支撑还体现在装备领域,安踏集团2024年推出的新一代滑雪服,采用航天材料制成的智能温控系统,可使运动员在零下30度环境中保持最佳体温;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仿生滑雪板,则通过模拟鹰翼空气动力学特征,使旋转稳定性提升17%。

齐广璞见证空中技巧新力量崛起 中国雪上项目米兰周期稳中求进


国际格局演变: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4-2025赛季国际雪联世界杯积分榜显示,中国队在男女空中技巧项目分别有4人和5人进入前二十,团队厚度首次超越传统强队白俄罗斯和美国,但国际空中技巧技术委员会主席约翰·布彻也指出:“新规则下动作完成度的评分标准更严格,中国年轻选手在落地稳定性上还需要加强。”

全球竞争格局正在重塑,瑞士选手皮尔·赫里伯特在去年世锦赛成功落地难度系数5.0的向后翻腾四周转体1800度,将这个项目的难度天花板再度提升;日本18岁的高桥健太则凭借创新的“转体-抓板-展体”衔接动作,获得国际裁判的一致高分。

“米兰周期我们既要保持技术难度优势,也要在艺术表现上实现突破。”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申震表示,队伍已邀请中央芭蕾舞团专家参与编排训练,并计划在2025年夏训期间引入戏剧表演课程。


系统性保障: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在吉林省吉林市北大壶滑雪基地,一座占地230亩的雪上运动学院正在加紧建设,这个总投资7.8亿元的项目,将整合文化教育、运动训练、科研医疗等功能,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后可同时培养400名青少年运动员。“我们要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职业发展问题,这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”学院筹备组组长王威说。

赞助体系的完善同样令人瞩目,2024年中国雪上运动产业论坛披露的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空中技巧项目年度商业赞助总额已达3.2亿元,较北京冬奥周期增长156%,除了传统装备商,包括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行业品牌也开始长期赞助青年运动员。

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道路也在拓宽,通过与国际雪联的合作,2024年中国派出27名青少年选手赴欧洲进行为期半年的驻训;与芬兰沃卡提训练中心建立的联合实验室,则专注于雪板动力学研究。“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让我们的年轻选手既保持中国特色,又具备国际竞争力。”前国家队主教练段俊杰评价道。


展望米兰:在传承中开创未来 随着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奥会临近,中国空中技巧队的新老交替正在加速,根据国际雪联2025年1月公布的世界排名,中国队已有3名男选手和4名女选手锁定奥运资格,00后”选手占比首次超过50%。

“这些年轻选手让我想起2012年时的自己。”齐广璞在训练场边注视着正在练习新动作的队员们,“当年我们那批队员开启了女子项目夺冠、男子项目冲难度的时代,现在这批孩子正在创造属于他们的技术风格。”他特别提到18岁的四川选手陈诺,“这个赛季他创新使用的‘延迟转体’技术,可能会改变未来空中技巧的编排逻辑。”

不过这位老将也强调,在展望米兰之前,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下:“冬奥会的选拔积分赛持续整个赛季,每个动作、每场比赛都需要全力以赴,我们既要保持对最高领奖台的渴望,也要专注做好每个训练细节。”

暮色渐浓,训练场的照明灯次第亮起,齐广璞重新扣上头盔,向着助滑坡顶端走去,在他身后,十余名年轻队员正在教练指导下进行核心力量训练,他们的身影在积雪映照下拉得很长,这片曾经见证中国雪上运动艰难起步的场地,如今正孕育着通向米兰的新希望。